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飯我為你煮,湯我為你添,站了大半天 小腿粗了點♫


 

昨晚在酒店房間吃了幾塊Pizza 後,我們都很早睡。凌晨四、五時就醒來了,醒來後又吃了幾塊吃剩的Pizza當早餐,然後 洗臉刷牙後,就收拾好行李,8時左右就退房了。

走到停車場時,才8點08分。入住酒店是不包括停車費,在停車場出口時用信用咭收取了 25元加幣。

離開酒店往右轉,就是Saint -Antoine St W 。從 Saint -Antoine St W 開了不到400米就已經馬上駛上 720公路,後轉20號公路,接着401公路就直駛到多倫多。

駛了一個小時左右,在 cornwall 附近的 服務站 在 Tim Hortons 買了一杯 雙倍濃縮咖啡 $2.09 +0.10 tax = $2.19。不知是不是很早就起床的關係,每開一個小時就已經覺得很睏。然後10:45 在 Prescott Centre Drive加油,再買了一starbucks Energy + coffee 的能量飲品。

 

$day7_photo1
早上八時就開車出發了
$day7_photo2
在油站買到的星巴克 能量飲品+咖啡,444mL

之後每隔幾分鐘也眼睏得想入睡,結果每走幾十公里就走進服務站,每走幾十公里就找油站,其實都只是想停下來休息。

最後才在袋子中拿出食物,有Energy Bar(能量棒)、Pita bread 、水果等等,都把之前吃剩的食物一次過掃光。吃飽之後,就精神滿滿的一口氣完成最後的150公里。

 

20號公路
一路上天清氣朗

 


就是一路向西
開500多公里往多倫多

 

 

然後一直駛到 多倫多 Markham 強記,已經是下午 2點左右。剛好花了6個小時,駛了 530公里左右。6小時入面包括了幾次的休息時間,其實也不算慢。

我們走到 Markham 強記雞粥餐廳旁邊,內子說想吃 雲尚過橋米線(Oriental Rice Noodle House),於是我們便走進去吃。我心想:唉,又是中式(汗)

吃飽米線之後,內子打電話給Stella,問問她何時回家,我們預好時間就到她家。她說可能要在下午5時後才回家,於是我們便走到附近的 大統華超級市場 買點東西。內子說,倒不如今天晚上我們不外出用餐,煮東西吃吧。

 

雲尚過橋米線餐廳
我們都各點了一份過橋米線

 

 

結果當然是由我操刀,煮我最拿手的卡邦尼意粉吧。然後我們又看見有一隻燒雞,比前兩天IGA的燒雞還要便宜,於是又買了一隻。我又看見一塊牛扒只是賣4元加幣,便宜得很,於是又買了一塊。

買了之後已經差不多4點半,Stella這時也來電說已經回到家中,於是我們便開車到她家去。

今天晚上,Stella 的丈夫 和 老爺也因為有親戚從蒙特利爾來(和我們一樣?),所以他們就會外出吃飯。而Stella 和她的兒子就留下來陪我們。

晚上七時,Stella 的丈夫 和 老爺都開車外出了,我們才開始煮飯。這時才談起 Stella 的丈夫和我的性格很像,一樣很怕人多、很討論到市中心、很討論塞車、很容易發脾氣等等。不過他比較幸運,可以在加拿大生活;而我呢?就繼續在香港這個地方生活。

我在Stella親自下廚煮晚餐
我煮的卡邦尼

然後,我們也談了很多有關加拿大的事情。例如 在加拿大,小朋友讀書除了免費,也不用買書。聽說老師會每天派印刷好的筆記和功課。另外,坐校車也不用付錢, 而且還有一種俗稱為「 牛奶金」的 兒童福利的補助金,加拿大的小孩子每人每年最多可以拿到 5400至6400 加幣(約港幣 32400至38400),一直能拿到18歲。 若果你家有3個小朋友,而你的家庭年收入都在 3萬加幣以下的話,就可以拿到全額,每位小朋友每年也能拿到 5400至6400加幣(約港幣38400),三個小朋友的補助金加起來一年也就是大約有港幣10萬。

五個人份量
大家也吃得很滋味

最後今天我想談的是有關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很久以前,有一個晚上我聽香港電台的節目《大城小事》,
其中一集是一位住在美國的華人,她講述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的歷史。


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批來加拿大的中國人是在 1788年登陸加拿大西岸,
這些中國木工是跟隨一名叫 詹姆斯梅爾斯的英國海軍隊長從澳門而來,
但這批中國木工到步後的行蹤卻未載史冊,下落不明。

之後在19世紀,有很多中國移民都是由廣東台山、新會、開平、恩平等地方,
經香港到加拿大的。
所以,某程度上 由那個時候開始,香港已經和加拿大很有關係。
據說在1858年開始,BC省已經有中國人的足跡了。

而在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在廣東省聘請了5000名工人,
又在 加州聘請了7000名華人。雖然鐵路華工只是負責大約300英里的工程,
但這300英里卻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中最艱巨的一段,
因爲這段鐵路要穿過險峻的落基山脈,白人大都不願意去冒險。
所以,廉價的華工是最好的人選。到1881年(光緒7年)底,
最初的5,000名華工當中,僅有約1,500人生還。
當時英國 已經是 日不落帝國,走遍世界各地的英國人知道每個民族的特性,
好像尼泊爾的啹喀人,是世上最英勇善戰的戰鬥民族。
而英國人除了知道 廣東人做雞有特別多的方法外,也深知廣東人對政治冷漠,只談賺錢、務實、勤力、遇事逃避而非解決、慣機械人型奴隸。

在沒有機器幫助下,工人會能夠快速完成很多偉大的建築
華籍工人自古都很勤快主動工作(奴性太重?)

講者當時說了一個故事,應該是依書引述 加拿大作家威廉在他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建設者》一書,
他說 鐵路工人當中,有來自不同的民族。有白人,有黑人,也有華人。
白人工人,大都是破產的賭徒和酒鬼。他們酗酒、鬥毆、持續性要求增加薪資,每天還有數以百計的工人逃跑;

而 黑人工人 就時常要求假期,而且工作也很懶散;
反而 廣東人是最勤力最溫順,而且沉默。
工資最低,但仍然每天早上自覺起床,循規守紀、集體開始工作,從不製造麻煩。
而且廣東工人修的地方,都是最艱巨、最危險、最崎嶇、最險要的地帶,
山高水冷、野熊出沒、開山取石,挖土填溝,岩石爆破、隧道塌方、架橋落水;
大多數都死於積勞成疾。而且工人身無分文,語言不通,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雖然廣東工人對加拿大作出巨大貢獻,但反而遭到排擠和敵視,
其他非華裔勞工,他們認為華工搞亂了勞工市場。

廣東工人除了要經歷約六個月的漫長船程,忍受了污濁的空氣、惡劣的食品和風浪等多重折磨,
到達加拿大後,看見洛基山的崇山峻岭時,都驚呆了。
住在廣東南部的人,大概一輩子也沒有看過雪。
來到加拿大,山巔上覆蓋着的都是厚厚的白雪。迎接他們的,除了如此之高之險的山勢,還有從不曾經歷過的嚴寒。很多從中國南方來的從未見過冰雪的華工被活活凍死在帳蓬里。幾個月後發現他們的屍體時,有的還握着鐵鏟和洋鎬。

1885年11月7日,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老鷹山口附近的克萊拉奇聚集了一大片興高采烈的人。一名身穿禮服、頭戴大禮帽的企業家在大家的歡呼聲中 拿起鐵錘,象徵式的打進最後一顆口釘 敲進鐵軌,代表橫跨加拿大的鐵路大動脈將大西洋岸邊與太平洋之濱連通。然而,存世的通車盛典照片中,卻沒有中國工人的身影。

企業家的成功,也代表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在築路的5年間,華工究竟死了多少人?比較多的說法是4000多人喪失了生命。有人說,法瑞瑟河谷每一英尺鐵路下都埋葬着一個中國人的屍骨,是名副其實的「死亡河谷」。也有人說,每修築一公里鐵路就有四個以上中國勞工死亡!

絕大部份華籍工人都是來自廣東
最後一口釘就由白人完成

其實除了 香港、廣東人 對加拿大有貢獻外,加拿大 對 香港也有貢獻。話說 賈乃錫在1938年至1941年7月任駐港英軍司令,他在7月離任返國時,特意遊說加拿大派遣援軍來港,並爭取倫敦政府予以准許。賈乃錫最終促使加拿大政府在9月底派出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及溫尼柏榴彈兵營,兩隊部隊剛好在日軍進攻香港前的11月16日抵達香港。增援香港的溫尼柏營及來福槍營亦稱「C部隊」。C部隊在後來的黃泥涌峽、渣甸山、淺水灣及赤柱俱竭力而戰,使日軍推進屢屢受阻。

現在 位於 柴灣的 西灣戰爭墳場 和 赤柱軍人墳場,就有安葬當時在香港犧牲,為保衞香港而捐軀的加拿大軍人 和 英國軍人。當然,位於中環的 和平紀念碑,也有紀念在兩次大戰中殉職的軍人。

 

 

是日開車里數:561公里

next page